樱桃20460
拆改焕新陇南:从生态治理到老城蝶变的民生答卷
挖掘机的轰鸣打破晨雾,测绘人员的身影穿梭田间,安置小区的蓝图徐徐展开——2025年的陇南大地上,多场征迁改造工程正有序推进。从武都区的河道生态治理征地到徽县的危旧房改造,这些涉及土地、房屋与民生的工程,既承载着城市升级的期待,更书写着民生至上的实践。
武都区安化镇樊家坝村的征地现场,公示牌上的补偿标准清晰醒目。这里正推进长江大保护“三江一水”河道生态治理项目,拟征收23.097亩集体土地,涵盖内陆滩涂、其他草地和农村宅基地三类地块。“以前汛期河水总漫过滩涂,现在治理征地是为了长久安全。”村民们围着公示栏讨论,对项目意义有着清醒认知。
此次征地遵循严格的补偿标准,该区域属于Ⅳ类区片,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为6.9192万元/亩,未利用地按0.1倍补偿,其他草地按0.2倍补偿。地上附着物补偿更是细化到每棵树:丰果期花椒树每株300元,26-30公分的经济树每棵600元,葡萄架搭架费500元一套。所有被征地农民均纳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,让大家拆得安心。
如果说武都的征地是生态优先的选择,徽县桥西片区的改造则是回应民生期盼的行动。这片占地39.8亩的区域,17栋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楼房历经风雨,多数成为C、D级危房,墙体裂缝能塞进手指,雨天污水横流,消防通道被占得连救护车都无法进入。“盼了八年,终于等到改造!”退休干部杨志伟的话道出591户居民的心声。
为破解这一“老大难”问题,徽县创新实施“五个一”工作法,组建由县委书记牵头的“1+7”指挥部体系,建立“日通报、周调度”机制和“四级包保”责任体系。工作人员带着问卷入户调研,梳理出11大类民生问题,绘制精准“民情地图”,对个性化诉求实行“一事一议”。面对产权纠纷的家庭,工作组化身调解员,用“产权置换+货币补偿”方案化解矛盾;对独居老人,联络员主动代买药品,用真心融化隔阂。这种以情动人的工作方式,让项目实现一个月签约率97%以上,且全程“零上访、零强拆”。
在徽县另一处施工现场,农贸市场改造正按时间表推进。这个承载居民日常采购的场所因设施老化存在安全隐患,3月启动征迁后,政府在嘉陵路、西寺沟口搭建两处免费过渡市场,保障“三小”摊点正常经营,8月已如期开工建设。“过渡市场就在家附近,生意没受影响,还能盼着新市场开业。”摊贩们对改造充满期待。
不同区域的征迁虽因用途不同各有侧重,但补偿标准的规范性始终如一。根据甘肃省最新政策,陇南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最高达16.4367万元/亩,最低1.405万元/亩,成县一类地达10.1494万元/亩,文县一类地更是高达11.2473万元/亩。这种分级分类的标准体系,既兼顾区域差异,又守住公平底线。
武都区中山街棚户区的改造则展现了城市功能升级的图景。一期项目占地17.95亩,投资3.78亿元,新建3栋高层住宅和2栋公共建筑,规划352套82-130平方米的户型,配套270个机动车停车位。“以前这里巷道狭窄,现在新房有电梯,还能停车,生活肯定更方便。”等待回迁的居民满脸憧憬。
从生态治理的征地到危旧房的改造,从市场升级到棚改焕新,陇南的征迁工作始终贯穿着“民生为本”的理念。无论是细化到每株作物的补偿标准,还是为经营户搭建的过渡市场,抑或是化解纠纷的耐心调解,都让征迁从“要我搬”变成“我要搬”。
如今,樊家坝村的河道治理已见雏形,桥西片区的新房正拔地而起,中山街的棚改项目稳步推进。这些征迁工程拆掉的是隐患与陈旧,建起的是安全与希望,更筑牢了民生幸福的根基。在这场城市与乡村的焕新之旅中,陇南正用扎实的实践证明:征迁的本质不是空间的重构,而是生活的升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