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子归乡看变化,智汇陇南话发展——陇南籍清北学子家乡行活动侧记

陇南 更新于:2025-08-12 13:11
  • 用户2825299151465
    “他乡纵有当头月,不抵家山一盏灯。”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杜王星的心声道出了游子的普遍情愫:求学四方,却难得有机会如此深度审视自己的家乡。“清北学子家乡行”活动让他深感青年学子有责任为陇南代言、发声。

    为激发陇南籍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在校学子宣传推介和建设回报家乡热情,近距离感受近年来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,凝聚建设幸福美好新陇南的智慧和力量,8月3日—6日,在市委组织部、市驻京人才工作站的组织下,我市陇南籍“清北学子家乡行”活动开启,一群从清华园、未名湖畔归来的陇南学子走进陇南,在四天三夜的沉浸式体验中,触摸历史文脉、感受产业脉动、拥抱发展机遇,与家乡写下“双向奔赴”的序章。

    见证:故土新颜,颠覆想象


    “上大学自我介绍时,我说是陇南人,总要特意强调‘陇南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南方’。”清华大学笃实书院交叉工程专业2024级本科生刘妍笑着说,“因为大家印象里甘肃就是沙漠戈壁。”

    三天的行程,山环水绕的官鹅沟、澄澈如镜的文县天池、白马山寨藏族绚烂的衣饰与歌舞,让她重新认识了家乡。当绿意与多元如此具象地铺展,曾经“山清水秀”的空洞描述终于落到了实处,一股底气在她心中悄然生长:“以后再介绍家乡,我能描绘得言之有物!”

    这种“再发现”的震撼,成为贯穿行程的主旋律。

    在武都,油橄榄种植基地绵延成片,深加工产业链条清晰可见,一颗颗青果正转化为助农增收的“黄金果”;在徽县,金徽酒业与矿业不再是传统工业的刻板模样,绿色智能的生产线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方向,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镡佳茹深感“创新方法与巨大潜力令人震撼”。

    坪垭藏族乡的蜕变更令清华大学秀钟书院环境建筑专业2024级本科生杜嘉轩动容,“异地搬迁不仅建起崭新家园,完善的就业、教育配套更生动诠释了‘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’的振兴实践。”

    “陇南是个好地方!要是在外给同学讲,没人会反驳我。”清华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刘羽羽,这位在陇南度过童年的学子,见证了家乡从“破破小小”到如今县县有特色、处处显生机的巨变,自豪感溢于言表。

    万象街和田河村的城乡新貌,官鹅沟与天池的山水灵秀,白马藏族的独特风情,金徽产业的蓬勃气象……十二个参观点串联起一个立体、丰盈、充满活力的新陇南形象,彻底击碎了“偏远落后”的陈旧标签,也在学子们心中刻下了“陇上江南”的崭新印记。


    碰撞:灼见真知,献智桑梓


   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,时代潮流浩浩荡荡。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、奋进者、搏击者,不会等待犹豫者、懈怠者、畏难者。

    活动中,学子们在座谈会上讲述校园美好生活和社会实践所获,结合所学所见所闻所思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。

    如何让陇南之美被更多人看见?刘妍的思考尤为具体。在哈达铺长征纪念馆,沉浸式的影像让她深受触动:“这种互动体验生动有代入感,但还不够多。”她建议在更多景点引入互动技术,并借助抖音、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扩大声量。更长远之计,是将官鹅沟、天池、藏族文化等瑰宝融入本地中小学教育体系,“让孩子从小认识家乡、热爱家乡,文化自信才有根。”

  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李垚则从历史纵深与产业融合中探寻动能。从武都坪垭藏族、哈达铺红军长征史迹到徽县的现代工业,他看到了陇南从历史汲取养分、谋求新生的清晰脉络。而油橄榄、特色旅游到金徽工业的参访路线,正契合了三产融合发展的时代方向,生动实践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。

    “这离不开区域联动发展和科学决策的支撑。而且,陇南人是家乡建设‘永远的第一责任人’。”他总结道。

    “能不能让‘家乡行’不止于‘行’,更能化为‘干’?”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李思润的建议直指实践落地。他希望陇南能依托特色产业设立假期实践基地,推出 “学子课题库”,让学农业的能扎根田间地头、学规划的可参与乡村设计,“让我们在校园里的专业知识,能提前对接家乡的真实需求。” 这一提议,恰与陇南近年来持续推进的 “引才计划” 不谋而合 —— 从实习岗位预留到创业项目孵化,这座城市始终在为学子搭建从 “知家乡” 到 “建家乡” 的桥梁。

   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23级本科生段胜德的视野更为开阔:“陇南是陇南人的陇南,也是全国人民的陇南。”他提出两个“引凤”实招:面向全国高校组织大规模实习活动,全国高校思政实践团队走进陇南,“让外地学子亲眼看看,陇南小城也不普通!”

    一句句建言饱含深情,一次次碰撞激荡智慧。陇南以尊重与信任为笔,以服务与保障为墨,始终在为人才成长 “筑巢”、为学子发展 “赋能”—— 这份诚意,既是今日座谈会上思想涌流的催化剂,更是明日更多青年扎根家乡、共绘蓝图的底气。


    归心:情系热土,共绘未来


    “你尽管来,其他的交给陇南。”

    一直以来,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,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,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、优厚的待遇保障和贴心的服务支持,全力打造“人才强市、产业兴市”战略。

    当行程接近尾声,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与归属感,已在年轻的心灵中凝聚成形。

    参天之木,必有其根;怀山之水,必有其源。“陇南的发展,我们责无旁贷。”座谈会上,学子们的共识铿锵有力。

    今天的陇南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、渴求人才,大家通过彼此交流,对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和信心不断增强。

    镡佳茹将此行定义为一次“再发现之旅”,不仅让她对生活了二十年的家乡有了新的认知,更“让许多同学看到了未来职业发展的新方向”。

    在参观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后,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工程物理专业2021级本科生余子涵被红军长征途中攻坚克难的勇气,坚韧不拔的毅力深深感动,他说:“我们的前辈钱学森、邓稼先在极端条件下,突破‘两弹一星’,这正是长征精神在科技战线的延续,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,我们更需要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,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,对祖国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。”

    对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赵怡婷而言,行动的方向已然清晰:“未来我们会努力当好陇南的宣传员,在各自的平台讲述家乡的新故事。”她更坦言要学好本领,待学成时“把知识和想法带回家乡”。

    即将踏入北大的新生王可同样满怀憧憬:“在大学继续提升自己,为家乡建设做一份贡献。”这份朴素的承诺,代表着新一代知识青年对桑梓最深沉的回馈。

  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专业2023级本科生刘雨田的展望饱含深情:“作为陇南的学子,我们不会忘记家乡的养育之恩,今后也会发挥所学贡献力量,让更多的人了解陇南,爱上陇南。”

    这不仅是期许,更是行动的号角——当知识与乡情交融,当个人抱负与地方发展同频,青春的能量必将在陇南的青山绿水间激荡出最澎湃的回响。

    车轮再次启动,驶离熟悉的山水,却载满了沉甸甸的收获与前所未有的清晰方向。再发现之旅,不仅刷新了学子们对家乡地理坐标的认知,更在他们心中重塑了一个精神坐标:陇南,不再是地图上的故土,更是未来可期的热土。

    陇南的山水记住了这群年轻探索者的目光,也终将在不远的未来,见证他们用学识与热爱,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,续写更为壮阔的蝶变篇章。

    (文图/记者 尚敏贤)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