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甘肃陇南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,其过年习俗融合了汉族传统和地方特色,以下是一些陇南人过年原汁原味的习俗:
1. "贴春联和窗花":在春节前夕,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红的春联和窗花,以增添节日气氛。
2. "扫尘":在除夕前,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,意味着扫除旧年的霉运,迎接新年的好运。
3. "祭祖":陇南人过年时,会祭拜祖先,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。
4. "吃团圆饭":除夕夜,家人会团聚在一起,共享丰盛的团圆饭,寓意着团圆和幸福。
5. "压岁钱":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,寓意着祝福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、学业有成。
6. "放鞭炮和烟花":春节期间,陇南人会放鞭炮和烟花,以驱除邪气,迎接新年的到来。
7. "拜年":春节期间,人们会互相拜年,表达祝福和问候。
8. "舞龙舞狮":在一些地方,春节期间会有舞龙舞狮表演,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。
9. "挂灯笼":春节期间,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灯笼,寓意着喜庆和团圆。
10. "做年货":陇南人过年时,会举报 -
陇南市辖八县一区,属于长江流域。按照地域分为先秦文化、羌文化和巴蜀文化。每一个县受民族、家族影响又有不同的文化特色。如文县既有白马人的白马文化,又有巴蜀文化,主要以蜀文化为主。过年得从腊八开始,挂腊肉,灌香肠,置办各类年货。俗语“腊八粥喝了,人变得糊涂了,使劲花钱——平时舍不得的”。腊月二十三灶瓜婆(当地音——即灶神,小时候在文县听老年人讲,当地人把玉皇大帝称天爷或者老天爷,灶神是天爷的妹妹,所以把灶神叫灶瓜婆——当地人把自己的姑婆就叫瓜婆)升天——上天述职述廉述作风,当地人在灶台要点蜡烛、上香、烧纸钱,并用罐子熬柿饼水——小火慢慢的熬,一直把柿饼熬化了,喝起来很甜,敬灶瓜婆(甜一下嘴,可以上天言好事,下凡降吉祥)。腊月二十四开始扫霉(大扫除)——从灶房开始,所有房子仔细打扫一遍,一家人差不多要忙一天。腊月二十五开始发酵子(又叫起面),煮醪糟。腊月二十六、七、八,最后的农村赶集——当地人叫逢场,再购买一些年货和三十敬先人(祖先)和上坟的蜡烛、火炮子(鞭炮)、火花、香、纸,对联等。二十九,面发好了,开始蒸馍馍、蒸包子——有菜包子,有小红豆包子,烧晾晒半干的腊猪头肉、腊猪腿,准备年饭(啥都准备好了正月初就可以轻松了)。年三十,早早起床,同一族人开始拿香去接先人(先人挂像平时都在族中有威望人家,三十被族中其他人接到自己家,挂在厅房供奉——每一年轮流),然后就各自到自家的祖坟上坟。回家开始贴春联,准备晚饭。年三十晚饭比较丰盛,开始的也早。吃饭中老年人总要说“三十晚上算一账,人在本钱在”。晚饭后开始到挂先人的人家去敬先人,烧点纸、点上蜡烛和香,然后族人坐一起说说一年的沧桑,议议明年该谁家敬先人,然后各回各家。农村现在还有一些人三十夜在灶台点个香,烧点纸接灶瓜婆回家过年。有看春晚的,有喝酒的,基本上12点之前不会睡觉。
大年初一早上,基本上是孙子给爷爷奶奶拜年,就是磕头,然后老人给孩子压岁钱,中午吃饺子……一直到正月十三基本上和其他地方一样。十四开始迎灯,闹社火,农村社火很热闹,有舞龙的,有耍狮子的,还有划船灯的(就是纸糊的灯船,由一个船姑娘和船老汉组成)。社火队给谁家耍是要收钱的,出钱的人都会在自己家院子里摆上一个阵,要求社火队破了阵才给钱,阵我知道的有:什么火烧财门开阿,四海朝天阵阿,过火焰山阿等等,有一定难度,不过社火队都有些知识丰富的,一般难不住,即使难住了,说吉利的说点好听的也就过了。同年三十一样,十四夜也要敬先人,所谓小年大十五。到十六,开始送神,(当地叫三十晚的敬爷汤,十六晚的送爷汤)。此后虽然不再有浓浓的年味儿了,但是年还不算过完了,一直到二月二,大家知道的,开始爆米花——有包谷的、黄豆的、大米的,到处都有爆声,大家口里吃几粒米花,感觉口中咯啪的响声,终于清醒了,年过完了,钱花光了,不能再胡花钱了。该干嘛干嘛去吧。
举报 -
举报